Cover Story

退休 職場重新

07 Mar 2014


 
 
退休,彷彿不是享福,就是注定要過苦悶的生活,一直沒有人想過,退休都可以繼續工作,所謂工作,非湊孫兒、種花草、睇大戲,而是重投職場,為社會帶來生產力、為自己養生。

人口政策說勞動人口將會不足,而長者,其實是一班被忽視的勞動人口。

每日下午(放假除外),有一輛電單車由元朗駛出,經過接近一小時來到筲箕灣星島新聞集團大廈。在馬路上風馳電騁,停車後,車手脫下頭盔,露出的一頭白髮也凌亂起來。人人都稱他作唐生,19歲開始在星島新聞集團工作至今,今年已經64歲了,在公司60歲退休的規定下,續年續年地做多了4年,他說:「好多人問我何時入來做,1969年,問的人好多都未出世。」而那手車,就是他有心有力的最佳證明。

唐生超過退休年齡還可以勝任工作,是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的證明,然而現實中的統計數字好像在暗示,退休人口增加等同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下降。政府估算,香港的勞動人口將會在2018年到頂達371萬人,而因為年長人士逐漸退休,勞動人口之後會持續下降,在2035年,只餘下351萬人。身兼人口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除了生產力難以進一步提升外,亦認為未必能夠維持每年4%的經濟增長。換句話說,退休不只是個別長者不用返工,煩惱環遊世界還是全心湊孫的問題,而是一個影響社會經濟的問題。

引發社會和經濟煩惱
在5、60年代「嬰兒潮」出世的一代一同退休,當然會對整個就業市場帶來或多或少的震?,特別是一路缺年輕人入行的行業。拍板影響建設開發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明言,建造業雖然面對人手需求上升,但同時面對人手老化、工人退休等因素,在接?的數年,建造業需要增加3萬多名工人。不過,無論怎樣加薪、宣傳,入行人數始終杯水車薪,建造業可謂各行業中,因人手退休而頭痕的大特寫。

公務員一樣面對退休潮的沖擊。消防處處長陳楚鑫說,現每年約流失300人手,當中大部分因為退休,預料單單是2014至2015年度會有58名隊長退休,同時將有621個職位空缺。何只消防處,人才荒其實已經滲透到整個公務員隊伍,未來7年將會踏入退休高峰期,有關當局正考慮延長退休年齡作應對。另一方面,專上院校的教職員也走上退休潮。

準備退休的人可能期待苦等幾十年的退休生活即將展開,但也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煩惱的開始。

長者是經濟負累?
如果政府如部分議員所願,實行全民退休保障,為這項福利政策找數的,一定是納稅人;就算全民退休保障在未來仍然不落實,長者單靠強積金亦不能全面養老,而政府又不能對他們「見死不救」,所以無論如何,說得涼薄一點,長者愈長壽,經濟負擔就愈重。

在香港,5、60年代的「嬰兒潮」無論是本地出又好,內地移民到來又好,一直佔據?人口比例中的相當比重,而在70年代家計會「兩個就夠晒數」的號召成功下,「一個嬌、兩個妙、三個斷擔挑」就是7、80年代生育情況的寫照。不過隨?90年代,年輕夫妻收入和學識的提升與生育意願出現反比關係,加上近年電視廣告說養育一個小朋友要花400萬,導致香港人口比例進一步傾斜。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長者的數目在過去50年(1961年至2011年間)平均每年增長4.8%。同期間,全港人口的平均每年增長率僅是1.6%。

長者的生果金、醫療等開支下下要錢,而他們基本上又沒有生產力,不能向他們收取薪俸稅、不能帶來經濟產值,只有負擔。無可否認,香港步向一個老齡化社會,政府同時面對經濟開支劇增的問題。

打工養生
唐生的職位是「Production Controller」,即是做甚麼?負責收集稿件、排版等。雖然他已經64歲,下年乘交通工具就可以享有半價,但他上落樓有時也不會乘電梯而選擇行樓梯。二十幾歲的記者嘗試偷偷地跟?他落樓梯,但很快便跟不上,兩層樓而已,記者行得比他足足慢半層樓梯!

唐生伸出右臂,問記者:「你握一下吧!」因為他習慣駕駛電單車,須要雙手來決定方向和平衡,所以雙臂非常結實,加上他年輕時甚麼運動也愛玩,所以他今時今日雖然有些「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但仍然聲如洪鐘,健康非常,如非一頭白髮,根本不是一名長者。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世界數一數二,而65歲是長者的社會定義是幾十年前「定」下來的,今日長者的精神、身體狀況明顯比以往佳,65歲仍然健壯非常,為何有些公司要把65歲當作是一條職場的終點?,急於對這班老臣子揮手說再見?換個角度看,退休人士如能繼續工作,就如唐生一樣可能隨時要納稅,長者打工,還一定是經濟負擔嗎?打工期間社交圈子擴大,社交和精神保持健康,不是對社會有正面作用,減低醫療開支嗎?退休後如容許的話,為何不可以在職場重新?

相等的就業起跑?
位於美孚的饒宗頤文化館,四周被現代化住宅環抱,依山而建成幾間中式小房子,追溯歷史,源於清朝。在文化館?頭,就有一所銀杏館餐廳。聽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所說,當年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兩顆原子彈投下日本的廣島、長崎,摧毀所有生物,但翌年,唯獨銀杏樹仍然生存,並且開花結果。而銀杏館的終旨,她說只有6個字:「推動長者就業」,所以在銀杏館?頭,打工的大多是老當益壯的長者,在餐廳中展現社會被忽略的工作能力。

銀杏館其實有很多服務,除了餐廳及食堂、樂隊Wonderful Band,還有薦人館等等,薦人館專門幫助各行業和長者配對工作,麥敏媚說:「如果每間公司、每個團體、每間NGO都肯請一個(長者)而已,都是一件好事。」薦人館有一個人力資料庫,收到其他公司、機構的工作空缺,而長者條件又適合的,就會作出工作配對,「好似人們相親那樣配合。」古代媒人工作完成,有沒有仔生是閣下的事,但銀杏館不同,會跟進入職後的情況,看看公司有沒有請錯人;長者能不能適應。要注意的是,銀杏館不鼓勵公司因為「敬老」而手下留情,不辭退長者,「我們看長者就業,不會給予同情分,」她說:「否則對推動長者就業來說是未進步。」始終銀杏館推動的長者就業,前提是長者有能力、志願、完全符合工作所需而勝任,名正言順賺取薪金,「長者也有權辭職,這是一條平等條約來的。」

老或年輕,其實只是僅代表年齡,與工作能力沒有絕對關係,況且長者有一項年輕人及不上的優勢,就是經驗。麥敏媚舉例說,長者攝影師可能老花,但老花眼鏡已能修正他的視力,而憑藉無可取代的經驗,拿一個美妙的角度可能只需3分鐘,但年輕的可能需要半小時。因此,工作能否勝任非以年齡而論,而僅是工作能力,除了講力氣的工作,年輕人並非贏在職場起跑?上。

這間餐廳的員工比例,九成是長者、一成是非長者。就業市場上,年輕勞動力一定多於年長的,銀杏館積極聘用長者,豈非繞個圈來對後生作年齡歧視?「這方面我們有年齡歧視,如果一個35歲、一個63歲,我們會選擇63歲那位。」麥敏媚說:「不是說不給予機會(年輕的),但有空缺會先嘗試給長者一試,否則我說推動長者就業是一場空談。」

那九成的長者員工擔任管理、烹調、侍應、收銀、現場樂隊等,銀杏館根本就是以長者來營運的餐廳,而昨晚就辦了9圍酒席,還有不時的到會、酒會服務,顧客達數百人。聽麥敏媚說,這些客人不是因為做善事而光顧銀杏館,而是因為食物好味和服務一流而再三光顧,另外這?工作長者的薪金與市價相若,所以銀杏館是一家徹頭徹尾的正常餐廳,只是員工多為勝任工作的長者而已。「所以很清晰,不要以為這?是長者樂園。有些人以為他們在玩、消磨時間,不是,他們是打真軍的!」麥敏媚說:「大家記住,工作能令人有人生目標,覺得自己有能力、充滿自信、有尊嚴地生活下去,去尋找有償工作。」

撇開銀杏館,其他公司、機構容得下退休長者嗎?公司最現實,賺錢至上,長者愈多,勞工保險保費愈高之外,不少行業,特別是服務性行業,雖然口說不會年齡歧視,但很現實的就是員工年齡、外表會計入生產力之內,不少公司急於口蜜腹劍,「肥雞餐」又好,忍到員工退休又好,提到再聘請長者,簡直天方夜談。

不過麥敏媚就不認同了,「光是教年輕人的工作態度都有排教呀。」在銀杏館中,她說從來沒有長者員工遲到早退,責任感亦重,不會像年輕人打一會工又辭職。當然,她亦坦言,長者和年輕人在工作態度的分野並沒有對錯之分,但她強調一點,「香港承傳下來的美德、累積的經驗要流傳下來給下一代,繼續發揚光大。」她認為承傳的方法,就是社會上的公司聘用長者作顧問、培訓導師,將兩個年代的優點結合起來。

倒塞年輕人職場機會?
與麥敏媚訪談期間,在餐廳中健步如飛的是Jessica,今年差不多70歲,職位是館長,退休前是酒店餐廳經理。她笑起來雙眼眯成兩條細縫,輕笑兩聲,聲音仍然清甜。當年她退休7年後,覺得很悶,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銀杏館的招聘會,就這樣加入了銀杏館,工作了3年。

雖然Jessica說工作上沒有甚麼難忘事,但食客變朋友還是讓她窩心,她說:「有時WhatsApp下。」原來她懂得在電話打字,這對於不少長者來說困難程度等同駕駛火箭,「很簡單而已!」她又笑?說。

在她所接觸到的同事,不少是因為退休生活苦悶而重投職場,而有些就是想賺多兩個錢。她認同開放更多長者就業機會是一件好事,但工作時間不要太多,最好輕鬆一點,那就開心一點,而她初入銀杏館時,每天工作5、6小時,現在因為職位不同,需要工作8、9個小時。

然而,對於社會應否增加長者就業機會,Jessica說:「有些矛盾吧。如果給機會老人家就業,年輕人就沒有機會上位,政府需要頭痛這個問題。」另外對於麥敏媚所說,公司、機構可能聘請長者當顧問、培訓工作,Jessica就抱懷疑態度,「有沒有這麼多職位呀?一間機構可能請一個顧問,但事實又有這麼多長者呢!」她笑?補上一句,「我都很想做總統,但做不做得到呢?」

暮年燦爛職場時
有工作就有收入,除此之外,更是一種能力的證明,退休後可以環遊世界或躲在家中,但正如孔子自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以梁啟超之言,工作就是省卻「無限閒煩悶」的靈丹妙藥。除非周遊列國或歎世界變成目標,否則漫無目的地吃喝玩樂而沒有寄託就是一場活受罪。

而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健康不獨是身體上,亦包含心理上和社交上。長者適度地工作,就算收入不用交稅也好,與人談談天、到處走動,改善身心健康,從社會上市儈一點地想,也能減少醫療開支,所以退休後找一份適切的工作,就是一個養生的方法。可能20至50歲的人正在打工打得太辛苦了,對退休生活充滿了幻想,留不下空間去思考人生根本就需要工作。更重要的是,既然勞動力人口未來出現不足,社會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較輕鬆的工作給長者;或者將退休年齡延遲,以緩衝退休而產生職場人手的震?呢?增加外勞、釋放婦女勞動力,那麼釋放長者的勞動力又是不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呢?

離開銀杏館之時,已然黃昏日落,昏色打在饒宗頤文化館這三級歷史建築群之間,光影起伏,韻味更濃。看看麥敏媚給我的卡片,背面列出銀杏館得獎無數,無論是食物和服務的獎項,都是來自這班長者的功勞,誰說長者工作能力比後生差?人到暮年,原來仍可燦爛職場。
 
Previous Articles
理大培訓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推動企業穩步向前
  12 Jan 2018
共享工作間租務商機處處 中港企加入「戰團」力聘管理...
  04 Jan 2018
抱持理念又要收支平衡 專上學院初心未變絞腦汁開源節...
  02 Jan 2018
港經濟市道向好大學生求職路暢通 I.T.最好景業界...
  27 Dec 2017
網上平台成趨勢 旅遊業革新 企業覓才迎商機
  21 Dec 2017
就業 創業出路繁多 英才網助畢業生探索人生
  15 Dec 2017
政府出招減護理人手壓力 十億樂齡科技大餅代理商乘勢...
  05 Dec 2017
經濟增長理想 三大行業齊搶人才
  30 Nov 2017
1 - 8 of 86 Pages next